波尔山羊起源于南非,是一个优良的肉羊品种,自引入中国后,由于较好的肉用性能、广泛的适应性、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显著的杂交优势,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波尔山羊能较好地适应南方湖区的湿热气候,该品种的引进带动了湖区山羊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湖区采用养殖模式各异,主要可分为:全舍饲、全放牧和放牧为主舍饲为辅3种养殖模式。
方法/步骤
1、1.1舍饲养殖模式 舍饲养殖模式是利用修建的羊舍,进行集约化较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养殖成本较高,养殖数量大,经济效益好。采用舍饲养殖模式有利于湖区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湖区气候多雨潮湿,羊舍修建应采用高床羊舍,利于羊粪尿的收集,避免潮湿、通风不良引发疫病。舍饲养殖模式可根据季节、羊的体质、健康情况分群饲养,确定投喂的饲料种类及数量,容易做到定时、定质、定量投喂,搭配饲喂等,可显著节约和利用饲料。由于羊舍限制了山羊活动,减少了羊的能量消耗,山羊质量增加较快,采用舍饲养殖模式,减少了山羊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大大降低了寄生虫病的发生,随时监控山羊的身体健康状况,便于接种防疫和疾病防控。舍饲养殖模式虽适合较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但羊舍周围还需大面积的人工草场,牧草的种植、刈割、晾晒、饲喂等投入人工较多,养殖成本较高,对饲养技术要求高。 1.2放牧养殖模式 放牧是传统的养殖模式,波尔山羊采食能力强,适宜放牧。湖区天然草场面积大,水源洁净,四季均有放牧场所。全放牧模式不需要修建复杂的羊舍,羊群自由采食,无需投喂,所需人工少,成本较低。放牧养殖的波尔山羊活动量大,采食的饲草种类丰富,通常肉质较好,极受消费者欢迎,但养殖规模易受到限制,若过度放牧,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放牧规模一般以每群不超过300只为佳,如采用轮牧方式既能保证羊群充足采食,又能防止草场退化。适度规模放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羊排出的粪便是极好的草场肥料,可以形成草喂羊-粪养草的良性循环[5]。湖区气候湿热,通常寄生虫病发病率较高,放牧时应密切监视羊群身体状况,备好常用药品[6]。总之,放牧养殖模式的优点主要是饲养成本低,耗费人工少,山羊采食饲草种类丰富,运动较多,肉质好。缺点主要是管理不便,寄生虫病多发,疫病不易控制,羊群羊的体质不均,肥瘦差距大,过度放牧时会破坏生态环境,不适合大规模养殖。 1.3白天放牧,夜晚补饲养殖模式 白天放牧,夜晚补饲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是放牧和舍饲两种模式科学有效的结合,可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羊肉品质,满足消费者对羊肉品质的需求,合理利用和保护了生态环境。 白天羊群实行放牧管理,任其自由采食,既节省饲料,降低成本,又增加羊群的活动量,增强了羊的抵抗力,使羊的健康状况显著提高,生病少,减少药物使用,肉质风味好。若养殖数量过大,应按羊的体质和大小分群轮牧,由于羊的采食速度不一致,每群羊不宜超过300只,特别注意保护怀孕母羊与小羊。夜晚待羊群回到羊舍,对羊群进行补饲,不同季节补饲的精料和牧草种类、数量不同,需合理搭配。怀孕母羊和小羊应分开照顾,对弱、病羊进行单独饲喂,减少羊群中羊的体质差距。补饲时,应适当添加中草药成分,补充微量元素,提高羊的抵抗力,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羊舍应保持通风干燥,定期消毒。
2、种养殖模式比较 3种模式中,以白天放牧夜晚补饲的模式最为合理,既增加了养殖经济收益,又提高了羊肉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舍饲养殖模式虽方便管理,利润可观,适合大规模养殖,但是其养殖成本高,羊肉风味较差,与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相悖,若羊舍污水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污染环境。放牧养殖模式成本低廉,羊肉品质好,但管理不便,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疾病防控,养殖规模较小,若过度放牧,可能会对草场造成破坏。白天放牧夜晚补饲养殖模式,既满足了羊群的生态需求,提高了羊肉品质,又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管理方便,弥补了舍饲养殖模式和放牧养殖模式的不足,能合理利用多种资源,取得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湖区较为理想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表1和图1)。湖区波尔山羊养殖户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利用湖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山羊生态养殖,是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和发展湖区畜牧业,降低饲养管理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根据养殖规模和养殖能力,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能将利润最大化,环境破坏最小化。就目前湖区养殖情况来看,采用白天放牧、夜晚补饲的养殖模式,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能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促进湖区山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