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枥昂龄室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日益遘韵揩缝深入人心。一个企业家要想成功,就必须是一个善于识才、长于求才的赢家,就必须本着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唯才是举的态度,千方百计为企业发现和寻求急需的人才。
有这样一个故事:1929年,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去参加一次国画展览会,展厅里许多画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惟独一幅挂在角落里的一幅标价仅8元的《虾趣》令他驻足良久。陪同参观的人员七嘴八舌地介绍作者齐白石的情况,有的说齐白石年纪大,有的说他当过木匠。但徐悲鸿认为这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当即要求展厅负责人将齐白石的这幅画移挂到展厅正中,与自己的《奔马图》并列在一起,并亲自将标价改成80元,还在说明栏上注上“徐悲鸿标价”五个字,而他自己的那幅《奔马图》才标价70元。此后,徐悲鸿专程拜访齐白石,请他担任艺术学院的教授。他认为齐白石是画坛千里马。在徐悲鸿的一再推举下,齐白石走出茅屋,从此蜚声画坛,成为现代国画的一代宗师。
徐悲鸿发现齐白石这样的人才,完全是根据其作品的质量,而不是根据其年龄、文凭、出生和其它因素,即所谓英雄不问出处。齐白石之所以名气小,作品被放在角落里无人识,是因为没有出现能识别他的“伯乐”,直到徐悲鸿的出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徐悲鸿的慧眼识人,齐白石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藏在深山无人知。
识别人才的四个方面
徐悲鸿发现齐白石这样杰出的画家,只是凭其作品,据其真本事,但在当今社会,识别人才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光凭其本事是不全面的。
识别人才的独特优势
千里马之所以能成为千里马,是因为它日行千里,速度惊人,有其它马无法比及之优势,也就是我们传说的独特性。我们在识别人才时,一定要看其独特的地方,无论是在性格上的,能力上的,还是在境遇上的等等。就像日本电产公司在识别人才时,看一个人饭吃的快,很可能办事效率高;一个人说话声音洪亮,很有可能胆子比较大一样。当然,我们在识别人才时,并非要像日本电产公司识别人才一样看谁饭吃的最快,看谁说话声音最大,这里只是说明识别人才要看其独特优势,任何人才都有其独特优势,关键是我们怎样利用方法的问题。
识别人才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能够体现其思想道德水平,价值观等等。曾经有一个企业招聘,故意在面试地点的大门外放置了一个倒地的扫把,进出面试的人很多,但对倒地的扫把都熟视无睹,这令在暗处观看的老总感叹当今人们思想素质的日益低下。后来,终于有一位应聘者在进门时捡起扫把放在了墙角处。再后来,这位捡扫把的人成为面试的唯一合格者。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但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举手之劳的行为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我们在识别人才时要识别人才的行为方式,不仅要看他所说的怎样,更要看他所做的怎样,看其是否言行一致,那些只说不做、光说不练或者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绝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的表现。
识别人才的价值取向
识别人才行为方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就是看他行为方式的动机,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他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识别人才时,不仅要看他的行为方式,还要看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价值取向。
识别人才的业绩
上面所讲的徐悲鸿识别齐白石的过程,不是通过对查档案、听汇报、看出生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其真正的业绩——《河虾图》来衡量其水平的。识别人才的关键是看其工作业绩,工作出色,业绩突出的人很可能就是我们找寻的人才。
识别人才要避免六个效应
识别一个真正的人才其实是不易的,因为真正的人才一般不会显山露水,而那些“伪人才”才会到处显示自己、吹嘘自己。那么我们在识别人才时如何才能做到去“伪”求“真”呢?这就需要我们避免以下六个避免:
避免“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因此,我们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因为他的一点优点而看不到其它的缺点,这些缺点有可能影响他所从事的工作。
避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的一种现象。识别人才往往需要一个考察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量才施用,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不能因为某人在一方面暂时表现突出就给予他更多,而忽视了其他人。
避免“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人们对人对事的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我们在识别人才时,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判断其是否是人才,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出色表现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我们在识别人才时,应该全面地看人,不能顾头不顾尾,不能用最初的印象来左右对其客观评价。否则,用的可能是“伪人才”或是“真人才”的流失。
避免“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例如,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人的最近表现不错,就把他原来的一些不好的表现忽略了,或是一个人最近的表现不好,就把他以前的功绩给抹杀了。因此,我们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只看他近期的表现,综合地、全面地看整个过程才是智者之举。
避免“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一种“以己论人”的效应,就是常说的“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比如说,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认为别人也喜欢这个东西;自己讨厌什么东西,就认为别人也讨厌这个东西。可事实上,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观点大相径庭,我们不能强加予人。因此,我们在识别人才时,要避免“投射效应”,不能只挑选和自己性格、习性相同的人委以重任,而那些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却遭受冷遇,这样的结果很可能造就一批投领导所好“马屁精”,而那些有真材实料的人却“郁郁不得志”。
避免“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或事实材料为依据,而单纯凭一时的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这就是刻板印象,不一定正确。北方也有很多精明之人,而南方也有很多豪爽之人。因此,我们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因为一些固定的看法而不去深入了解他,这些固定的看法有些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凭一些固定的看法而导致“千里马”的埋没。
当今社会,人才是制胜之本,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制胜的法宝。识人是用人的基础和前提,识对人才能用对人。因此,识人就显的尤为重要。识别人才,当好“伯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要注重“四个方面”,又要做到“六个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