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量外地高学历人员的涌入
最近20年,不仅是外地在上海高校读书的大学生大部分都留在了上海,同时在外地高校读书的很多高学历人员也来上海就业,不仅增加了上海的学生的总人数,同时也改变了上海学生的结构,即外地高学历家庭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些家庭,大部分都是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命运的家庭,所以对小孩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如今的上海已经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了,而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了。具体参见本公众号“你的要求真的不高吗”一文。
第二,阶层固化和中产的焦虑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的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各种机会层出不穷,阶层不明显并且没有固化,所以读书对很多人来说不是阶层晋级的唯一出路或者最好途径,读书好的最终结果不如读书差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的情况是阶层逐渐固化,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房价上涨,加速了阶层的固化,从低阶层向上晋级的通道越来越窄,年轻一代若不能依靠父辈的资源积累,向上晋级的机会微乎其微。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现况就是老板的儿子依然老板,房东的儿子依然是房东,老百姓的儿子依然是打工的命。我们的下一代,高阶层的要留在高阶层,中间层低阶层的要晋级到高阶层或者稳定在中阶层,低阶层的要晋级的中高阶层,简单来说需要以下三种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公共权力和政府人脉;
资本和商业关系;
知识和技能;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第三种资源才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从而使得中低阶层对小孩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小孩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主要依靠学校和小孩自己的教育了,而是变成了整个家庭综合资源和实力的比拼了。在这种情况下,高层放弃高考(因为不需要通过高考来维持本阶层地位),低阶层放弃高考(大部分家庭没有实力来拼教育),中间阶层集体焦虑的现状。
上海很多中间阶层的家庭房产净值已经超过1,000万元,大部分超过700万元(100万美元),这在全球来说已经属于前1%高净值家庭,超过大部分美国家庭,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完全不能和全球前1%资产净值家庭的地位相匹配,焦虑程度更是无以伦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房产价值是虚的(只有1-2套房产,还没法依靠房租来生活,并且很多家庭还有不低的房贷,并且房价里面还有泡沫),而现实社会是前两种资源的家庭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而使得中层家庭不得不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第三,上海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制度
上海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制度,是到导致上海父母焦虑、小孩负担重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这个原因不解决,任何措施不仅不能减轻小孩的负担,反而有可能起反作用,就好比我们的房产调控政策。
在很早以前,上海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公办的,即使有民办的,也是民办的比公办的差,一般的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会为了小学和初中而搬家的,大家通过中考的筛选,进入不同档次的高中,而市重点高中之间的差别,也不是特别的大。但现在,不仅高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在初中和小学阶段,更是出现了择校成绩远远好于公办学校的民办初中和民办小学,而传统的名牌公办初中和为了和民办初中竞争,也是开设了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好班)。
上海的现状是,无论是民办初中,还是传统公办初中名校的特色班,都是要考进去的,而上海没有统一的小升初考试,那么这些学校如何来挑选生源呢?社会上的奥数竞赛成绩,英语证书,就成了名校选择生源最重要的参考之一。除了杯赛的奖项,这些名校也有各种各样的筛选性质的考试(包括但不限于小五班、神秘考、千人考等),显然这些考试的难度是远远超出学校的教学大纲。小孩只有课外去学这些知识,才能够有机会进入这小名校。
上海的另一个特色是幼升小,由于好的民办小学都是要考(面试)进去的,同时由于民办小学的校内学习难度和进度远高于公办小学,所以很多的魔都家庭,从小孩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在为幼升小做准备了,中班开始更是每天3个小时以上的学习量。
由此可见,只要幼升小/小升初的制度没有变化,即筛选性质的入学,那么魔都小孩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减负。校内的减负,只会使学生的负担越简越重,因为校内减掉的,校外要补回来,很多时候还是加倍地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