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装修 购物 美食 感冒 便秘 营销 加盟 小吃 火锅 管理 创业 搭配 减肥 培训 旅游

额济纳旗风土人情

时间:2024-11-02 19:21:36

额济纳旗风土人情,额济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如路遇长者、亲友、熟人或逢年过节、走访亲友均有注重礼节的传统。在民间还流传着“宁可折骨也不能失礼”的古训。

礼仪问候来客互相问好。如路遇长辈,若是乘马骑驼,须先下马(驼)后再向长辈请安,以示尊敬。晚辈在长辈面前说话和气,以尊称呼之,不直呼其名。入蒙古包后,先向主人请安,问全家平安、牲畜兴旺、牧草丰美之后再道来意。

额济纳旗风土人情
待客额济纳牧民虽深居草原、戈壁,却具有热情好客的民风。凡客临门,主人不管是否相识、远近,也不问讯与家人有什么关系或来自何方,即使是陌生人也均以礼相待。献哈达此仪是额济纳蒙古族迎送宾客、馈赠礼品、相互拜年时常行礼仪之一。为渲染献哈达的气氛,有时还吟唱吉祥如意的赞视歌。敬鼻烟壶额济纳蒙古族有相互敬鼻烟壶的传统习俗,意似今日见面时握手问好之习。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大会的规模范围有大有小,有自治区、盟、旗举办,有乡镇、苏木、嘎查和家庭举办的。多在草原的黄金季节,夏、秋季举行。以摔跤、射箭、赛马为基本内容的竞技比赛在那达慕中占有较大比重,几乎贯穿到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各方面。春季打马鬃,剽悍的骑手调教暴烈的生个子儿马。祭敖包仪式之中,婚礼进行途中,都会展开规模不等、趣味迥异的各种比赛。

额济纳旗风土人情

额济纳风俗习尚中,禁忌占有重要的内容,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触犯禁忌的。

称呼忌讳额济纳蒙古族很讲究辈份,晚辈称长辈或比自己年长的人为“您”,忌直呼长者其名。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门忌客人入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大汗在宴请贵族时,每道门两边都有两名手执棍棒的侍卫,目的在于防止人们的脚踏在门坎上。如有偶犯禁例者,便遭受皮肉之苦。客忌进蒙古包时不得携带刀、枪等器械。客人席地而坐时,男性为盘腿坐地,女性为跪腿坐地。因故不能盘腿或跪腿,可将腿朝门的方向伸展。闲谈之中,不能用烟、刀、剪、筷子等物品指向人的头部,并忌讳生人用手触摸小孩的头。外出大小便,不能正对着包内的佛龛方向,也不许在牲畜圈内。否则主人就会认为客人不尊重民族习惯。火忌禁忌在火炉旁烤鞋暖脚,也不得在炉灶上磕烟、摔东西、扔脏物或用刀挑火。礼忌蒙古民族喜双忌单,客人到主人家作客,见面礼最好是成双成对。在客人起身告辞时,一般主人要在客人的手提包里,放一些土特产等食品,以免客人携带空包而归。水忌额济纳蒙古族忌讳在河水中沐浴、扔垃圾。牧民有节约用水和注意保持河水、泉水清洁的习惯,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阿拉善婚礼

额济纳旗风土人情

媒妁:昔日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由父母决定。今日男女之间是自由恋爱,惟结婚必须征得家长同意。一般由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商洽,经媒妁之言而成者,定日子后由男方的父母亲自去商谈。男方家去4至8人到女方家提亲,且须携带哈达、酒、礼物等,以给女方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每人送一份礼物。未来女婿还要恭敬地拜诸亲属中的长辈并敬酒。女方家摆“羊背子”款待。两家商谈成功即可定迎娶吉日。迎娶:接新娘(阿拉善蒙语谓“沙盖图”)的队伍由8至12人组成。新郎全身新装,带足车帐食物等,以备沿途所用。迎亲的人必须在规定日子的前一天的日落时分到达新娘家,既不能早,也不能晚,日头一落就到。如迟到,新娘家佯作闭门不纳之状,新郎需诵门词、递哈达,新娘家才开门迎众人入包。就座后,新娘向迎亲者献奶茶(内有红枣)。喝完茶,迎亲代表拿出鼻烟壶请安问候,并向新娘家的宾朋敬酒,赠每人一份礼物。双方各唱3支歌、喝喜茶后,双方开始对歌了。他们才思敏捷,唱一晚上也不会重复的。

离别送亲:新娘在这一夜之内将嫁妆准备好。翌晨,新娘打扮好,蒙上头纱。新郎叩见岳父母。新郎新娘品尝“羊背子”后,岳父母送给新人礼物。新娘开始告别父母,唱《离别苦》。在唱辞行歌时,新娘的嫂子替新娘的母亲唱《嫁女歌》。待歌声一落,迎亲队伍中一个机灵强悍的小伙子就迅速把新娘抢出放在马上。由新娘的姐妹、亲戚组成的送亲队伍上马了,他们带着陪嫁牲畜先绕蒙古包一周,然后策马疾行。此时,新郎等人急急出门,上马追逐,驰至新郎家。

迎接新娘:新娘到达时,新郎家的一个骑手手拿缠着红绸子的羊棒,跑到送新娘的队伍前,然后再围着送亲队伍转一圈。这时新娘家的骑手来夺羊棒,新郎家的骑手飞似地跑向新房门口,把羊棒从马脖子下扔进新房,意为吉祥纳福。新郎的父母在新房门前铺好毡垫,让新人在毡垫上握羊棒两头,朝东方三拜天地。

新房礼:新房前有人拉展彩帐佯作闭门,两个男孩拦住新娘不让进。此时双方家要有能说会道的人出来对词,经再三问答后才开门迎新娘入房。新人入房后先拜父母亲、长老,再敬酒献哈达,新人还要唱三支歌。新郎新娘念念有词揭开盖头就算入了洞房,然后由新郎家设整羊筵席待客。

新房之茶:次日早晨,太阳一升起,新娘的嫂子就请两家人到新房喝茶。新郎的父母、亲戚、朋友、来宾都带礼物到新房。新郎新娘向亲友问安、敬酒,来宾给新人赠送礼物。接着设宴摆“羊背子”款待众人,喝酒唱歌,气氛融洽。客散,婚礼完成。

阿拉善蒙古族热情

额济纳旗风土人情

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客至,全家老少出门迎接,依次向客人问安。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俗称“打单千”;妇女两手相握,曲两膝,上下伸动,俗称“打双千”。现在,一般多为握手问好。见面问候语是“塔赛音白努”(您好吗?),答以“赛音,塔赛音”(好!您好?)。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掀门帘左边,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左边(即西边)。上首为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就坐后,双方各取出鼻烟壶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一嗅后送还,然后彼此问候“您好吗?牲畜好吗?今年水草如何?”表示敬意。如拜见父母尊长以及喜庆场合,均以哈达相献,以表敬重之意。这些传统礼节现仍保留。

主人献奶茶,客人用右手接,喝毕可再要,不再喝则示意不要。主人盛好的茶客人不能不喝,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主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将酒一饮而尽,并要回敬。席间常用赞美友谊的歌曲来劝酒、敬酒。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要将马奶酒放在哈达上双手捧上,接受者也要双手捧住。阿拉善蒙古族人一般均有“阿卜该拉呼”(尊号)和“绰勒拉呼”(绰号)。人们喜欢叫尊号,不喜叫原名。沙力搏尔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所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乌日斯”盛会和现代那达慕大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据说,过去蒙古族摔跤,分为儿马式和公驼式两种形式。儿马式摔跤是指穿摔跤坎肩摔跤,公驼式摔跤是指沙力搏尔式摔跤。“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的语音译化演变为“沙拉宝尔”一词。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相互分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竞赛时赤足穿三角短裤从赛场两角迎面而上,分别抓好对方短裤后开始进攻。沙力搏尔式摔跤技巧有:前攻、猛背、偷袭、后推、左拉右拧、内外夺脚、旋转猛压、上压、空旋、单打、松肩、硬抗、上翻下扣等。运动员需要具有强壮的体质、耐力、智慧和技巧。沙力搏尔式摔跤不受场地、服装的限制,随地可以进行,平时歇息闲暇,人们自然地围成一圈,双方各出一人互搏,依次进行比赛。在“乌日斯”盛会上经过筛选获胜的选手,可以得到绵羊等九样奖品和“神圣摔跤手”的称号。获胜者将羊夹在左腋下,把其余奖品夹在右腋下行礼三次后退场。历史上阿拉善地区曾涌现出搏克夏力宾、毛呼赖等蜚声国内跤坛的摔跤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挖掘整理,列为旗、盟、自治区那达慕大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项目。同时,涌现出格力哥、喜宁、巴拉登官布、阿拉腾乌拉等优秀摔跤手。2005年8月26日,阿左旗政府举办了“夏力宾杯”全国沙力搏尔摔跤大赛暨搏克赛,来自北京、新疆、青海、甘肃和自治区其盟市的15支代表队参加了沙力搏尔的团体赛、个人赛和蒙古搏克个人赛。我旗选手贡布加布获得沙力搏尔银腰带。8月27日,召开沙力搏尔摔跤论证会。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主任雷军以及自治区摔跤协会的权威人士参加了论证会。同年,沙力搏尔摔跤被列为2006年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 一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