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装修 购物 美食 感冒 便秘 营销 加盟 小吃 火锅 管理 创业 搭配 减肥 培训 旅游

2015考研复试四大类型:重实践型

时间:2024-11-02 17:36:34

2015考研复试四大类型:重实践型

方法/步骤

1、  重实践型复试:经历是“逆转”的最大资本  复试法则:  1.在面试前,对所从事的行业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出独家判断和态度。  2.复试的提问一般比较开放,常常涉及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提取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亮点。  4.实践型学科并不否定这类专业理论的必要性,考生应做较为全面的准备,避免“顾实践而失理论”,应是实践型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胜出的最好策略。

2、  专业分析  顾名思义,实践型学科主要是以现实应用为导向,在不丢基础的学科理论之外更看重实践操作能力,这类专业很大程度上和具体的社会职业型工作直接对接,比如市场营销类、同声翻译类、新闻传播类、工商行政管理类、酒店旅游管理类、社会学类等文科专业以及以重技能培养和专业素质的理工类专业,像地质测绘类专业、考古类专业等。实践型学科在本科阶段其实也已经着重强调理论的应用能力。笔者做了一个小型的调查,大部分就读于此类型专业的学生大三就开始进入真正的实习期,包括做实地田野调查或者到相关领域进行工作实习,但毕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工作状态,并不能全部掌握整个领域或者对所工作的岗位有深刻的体悟式了解,达不到“无缝对接”和“资深”。从这个方面看,具有全职工作经验的考生在研究生面试时就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优势和行业熟知优势。  以新闻学为例,新闻学是一门实践型学科,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对于像新闻类、管理类以及临床医学类等学科来说,拥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可以更快地体悟业界常态,从而不“唯学院理论而理论”,避免再发生“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极端个案。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阶段,除了几门通识专业课之外,新闻学的学科框架下一般还细分有新闻实务、新媒体研究、高级新闻写作采访等研究方向,而这些方向的课程教学,基本以一线的案例为主,如果缺少实战历练,虽不会造成理解障碍,但总还是有纸上谈兵之感,包括行政管理和酒店管理类的专业,也都因专业的实践性而对考生有一定的工作体验要求,对于应届生来说,实习是一个好途径。  新闻业随着各种新技术介质平台的不断更新,使得新闻理论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像时下最热门的微博言论边界讨论,便是实践倒逼理论的典型路径。强调新闻学的实践性学科背景,其意义就在此。研究生阶段是研究一个特定领域,细分到具体的方向,只有身在领域里,才能真正观察到行业的宏观微观情况,最终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撑。身处大学校园的硕导们也深知实践型学科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理论促进实践,而不仅仅只是学术上的理论溯源和建构”,为此也直接要求报考此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基础。  在笔者经历的研究生复试中,面试导师对于从业经历颇为看重,特别是在面试中,导师会根据考生的个人情况留意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有相关媒体工作经验的考生,在面试过程中有比较优势,可以和导师在业界层面有一个深沟通的氛围。同时,在入学后确定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更有主动性。从笔者所参加的2011届的新闻学专业总体复试来看,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最终的面试成绩比应届的考生相对高些,初试排名靠后的实践型考生通过面试阶段基本能够把名次抬升几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届考生在面试中就一定处于被动,理论功底扎实是其最大的优势,如能在本科阶段有丰富的实习经历,更受导师欢迎。具体到面试环节,怎样在与导师面对面时发挥出自己的实践优势赢得加分?笔者总结一些朋友的经验,谈一些细节,供大家参考。  一是在面试前,对所从事的行业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出独家判断和态度。这往往是面试现场导师最容易提到的一个常识问题,也是考生展示自己的一个最好切入点。笔者有一个朋友在中科院的考古专业硕士面试现场,结合自己在贵州考古研究所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当下考古的“利益歪风”,深得导师赞赏,虽然他的普通话极具地方特色,陌生人听起来有点费神,但最终他的面试成绩并未因语言的劣势而降低。  二是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取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亮点。这个相关指的是“如何运用自己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去完美应对工作的挑战”,这一点往往也是导师关心的。像市场营销类专业,只单纯停留在纸上的策划和营销,就是“最大的失败”,具体的案例操作才是面试中制胜的最大因素。因为既然已经到了复试阶段,通过卷面已证明相关理论的掌握。据笔者所知,这类型专业的复试面试过程,导师对于理论的考问并不占很大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型学科并不否定这类专业理论的必要性,即使新闻学界与业界常遇诸如“教新闻的没做过新闻,做新闻的没学过理论”的尴尬。但必须明确的是“新闻无学”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相辅。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只追求“实践能力”,理论的掌握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个肯定不能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在复试阶段也偏重考生的理论储备考察。因此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做较为全面的准备,避免“顾实践而失理论”,应是实践型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胜出的最好策略。

3、 笪瞵岔语 现场亲历  当我知道自己的初试分数时,也是想放弃的时候。  我的工作单位在广西南宁,那天正在正粜涔彤痖常上班,编辑着一份稿件,焦头烂额。在查到分数的时候,感觉就像看了一场剧透了的电影,无悲无喜——英语和政治刚刚过线,专业课的分数比想象中还要低,历年的失败经验已经给了我一个常识:这样的分数,毫无竞争力。起身,拿起水杯到茶水间灌满了一大杯热水,仰着头在幽暗的走廊上疾步回到办公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时,立刻冷静了许多。我想,还是放弃参与复试这个想法比较明智,省得再耗进更多的沉没成本。如同那句台词所说,你给我的希望,是那么的绝望。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这几年热得超过我的理解,近两百人争15个名额。这样的报录比跟人大和中传的新闻学相比,可能还不够惨烈,但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已显庞大,我向来无“于百人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在浏览了研友群里的成绩战况之后,我彻底觉得,此后不再拜考研这个山头,回心转意讨BOSS欢心,力求柴米油盐奔小康。也是在那天,我以空前绝后聚精会神的状态把当日的稿子都整理好。  这之后的日子,时岁照旧,没看任何专业书。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恋,沉寂在彼此都已知晓或等待的分手结局里,终于解脱,随之念想全无。直到某一天,和我一起考民大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进复试。我清楚地记得,接电话时,我正踩着我的“两轮宝马”行驶在人来车往的上班路上,虽然觉得有可能是“陪太子读书”,但惊喜还是在那一刻让我使劲地踩起我的座驾奔向办公室。  待查到入围面试的名单时,顿觉上帝在给你一个甜枣时必定也给你一棒槌。在复试名单中,我的分数最低,比第一名低了35分。按照惯例,这是一个安慰奖,而且是一个代价很高的奖:复试的费用不算小。我再次陷入我最不想面对的一个问题:去复试还是不去复试?人生总是这样,似乎有很多种可能,可其实没有一种可能是明确的。在短暂的纵观全局加上自我分析之后,我再次确定:与其进京陪别人欢乐,不如用这笔费用观摩一下自己蜗居旁边的五星级酒店,够吃一餐早就垂涎的大菜外加几顿早茶了。生活再次归入沉寂,亦如往常,没有传说。  至于最后还是参加面试,是为了“进京过一个周末,见几个朋友,喝一场大酒”。这也是我有史以来最奢侈的几天:复试前一天,临时起意买了机票,一天一夜的火车进京已经来不及复试。上飞机前,给导师组老师(之前托朋友问得号码)发了一条短信,请他为我保留复试机会,导师没回信息。不知道为什么,我无比轻松,除了心疼机票钱之外。待到深夜入住民大附近的旅馆时,偶遇几个同是民大新闻学复试的姑娘,她们都是应届生,提前几天来准备复试,她们说自己还在看书,背英语自我介绍,背考研时准备的专业材料。是的,我看到她们在看书,我的背包里,除了一件衣服,别无他物。也是在那一晚,我才想起复试还有英语自我介绍,我完全没有准备,在深更半夜的旅馆周围转了一圈,穿过夜市铺天盖地的烧烤烟灰,没找到网吧,上网查英语自我介绍的念头也就此灭了。那一晚,我睡得特别好,在那没有窗户不见天日的小房间里。第二天上午去到复试现场,整个走廊等待复试的考生都在翻阅各自的资料,我理所当然是最后一个复试,排到了下午。  上午,把复试需交的材料给了老师。找到网吧,查了英文自我介绍,已无心情看太多。直到下午五点,才轮到我面试,没有候考区,枯坐在复试教室门外的椅子上,看着别人一个个离开,有人夺门而出低头就走,有人出来便热情地为等待的考生描述复试情况。作为一个大龄考研青年,如同情景剧的庸常观众,我已无复试的欣喜雀跃和忐忑焦灼。在整个走廊空无一人的时候,我终于坐在了考官面前。  先是中文自我介绍,这一点对于考生来说,不是一个拉分的项目,只要说得清楚,时间适度。虽然上午查了自我介绍的模板,但还是忘了很多。在开始英语自我介绍前,我直接对着我面前的近十位考官说,我英语不好,我会努力说得清楚一些,但不知道能说成什么样,希望他们不介意。我的贸然自我揭底让导师觉得我够直接,在顺利地把自己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翻译成英文之后不知道说啥单词的时候,众导师笑,对我说别讲英语了,你以后再好好学就是。我得令后很是释然。  接着,几个导师就我的工作经历提了几个问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没问我关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任何一个概念,这个是我最没有准备的,问题的集中点全在于工作经历:你策划过自我觉得最满意的新闻专题是怎样的?就自己所处的当地媒体环境,谈谈新闻中是否存在民族性?如何体现?虽然每道题目有2分钟思考时间,有人专门计时提醒,但考官并不在意你对这个时间的把握,想好了再说就好。第一个问题对我来说,难度不大,第二个问题是我没想过的,也是考研时参考书目中比较少涉及的,只能靠自己的新闻常识做了回答,这个过程中,导师并不只是听着,而是随时发问,有互相探讨的感觉。  复试时考生应该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尽量避免背书式的回答,也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被考查的状态下,能以一种平等对话交流的态度来完成新闻学的复试。有自己不了解的新闻背景,直接说不知道应最好,最忌胡乱猜测然后找词应付式地回答。这是我和现在同专业同学最大的感受,他之前在《中国房地产报》做了两年记者,导师在复试现场知道他这段经历后,和他从房地产领域的新闻操作谈到当下房地产的行业形势,基本以此为面试的主要话题。  民大除了导师随机发问,还有一个抽题部分。从题目的设计来看,基本也是跟当前的新闻业直接相关,很少是纯理论性的问题。比如:报纸在转企改制前后有什么不同?出版社的出版流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三审三校指的是什么?网站新闻和报纸新闻在功能上有何差异?本年度你最关注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不掩饰这样的题目对于我自己的“容易”,题目跟我工作息息相关,当然有话可说。我赢得导师高分的方式只有两个:逻辑清晰精到地表达,讲对题目所涉及的新闻操作常识。也许正是这两个方面我相对熟悉,最终我的面试得分排在前几位。和我同住一个旅馆的那两个小姑娘,有一个最终未被录取,她的初试成绩比我高20分。  最终得知录取结果,无风无雨也无晴。能够“起死回生”再次回到校园,仅是有了却一个心愿的欣慰。深知非自己有多大的实力,新闻的爱恨即在此,你可以依靠一张嘴和一支笔纵论天下之一时,但有时候仅仅依靠这“两个一”,却走得不那么稳和那么远。新闻学复试也是同一个道理,得之,属我幸,失之,亦有理。

© 一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