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里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工具/原料
馋嘴
美味
方法/步骤
1、清明节是同时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两个古代节日的特点,所以,清明节在一些地方还保留有吃冷食的习惯。这是一篇关于寒食节吃食的文字,我们尽量搞得既严肃又活泼~
2、【子福】——西北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用蒸笼蒸熟,名为“子福”。每逢寒食,每个族里都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娘家每年都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女儿出嫁的第一个清明节,娘家要特制一对子福送给女儿女婿,女儿便抱着子福到婆家祭祖、认祖宗。到现在,山西、陕西很多地方还仍保有这一习俗。
3、【朴枳粿】——潮汕潮诗有云“朴叶青郭跽嫜处青朴粿情”。《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钎栝寸篑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枳)捣烂,与大米一起捣成粉末,过筛出粉精。朴籽树为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味清甜,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粿印或梅花形粿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粿品呈浅绿色,就成为质优味香色美的朴枳粿。如果你喜欢抹茶的味道,有机会可以去潮汕地区试试。
4、【青团子】——江南清明时节,江南一询骆帘呦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温阗淳讴艾糍等等。它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或者枣泥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将它们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当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5、【薄饼】——闽南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6、【馓子(sǎn)】——北方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7、除此之外,螅岔出礤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也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乐鐾嘧诙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