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装修 购物 美食 感冒 便秘 营销 加盟 小吃 火锅 管理 创业 搭配 减肥 培训 旅游

愚公移山出自于哪里,体裁是什么.是什么时代的一部什么的学派的著作.

时间:2024-11-15 12:21:49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张虢咆噘时期·列子的《列子·汤问》第五章,文学作品体裁是寓言,作品创作年代是战国时期,学派是道家学派。

列子是著名的道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尸园拽诟家、哲学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过这种政治策略。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重要的思想。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也比较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辩论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也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着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出自于哪里,体裁是什么.是什么时代的一部什么的学派的著作.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有七百里,高有七八千丈,本来是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山区北部因为这两座大山的存在,与世隔绝被阻塞,他苦于此,每次出来进去都要绕很远的路。

他就召集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眼前这险峻的大山,让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了,往哪儿放那些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于是愚公就率领着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是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这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了口气,说:“你的心真的很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尽头,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候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赏析:这则寓言在写作上,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惊艳。为了突出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

为了表现愚公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

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

这则寓言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行文紧凑,笔墨挥洒自如,令读者兴趣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

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料到愚公的妻子先产生了怀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半路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

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的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他的妻子,不是以空话大话压的福气,而是靠大家来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空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

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智叟被愚公驳得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寓言小品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

© 一点知识